一、憶兒時夢 
       年少時,電視武俠片的風潮,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,也造就了我武俠夢的種子深埋!早已記不清當時到底心所嚮往是哪一點特質:是行俠仗義的青春熱血形象?或是行走江湖的自由瀟灑?是揮舞刀劍的豪氣干雲?是天下無敵的理想夢想?或只是年少痴狂的想像? 
       「保鑣」中文武雙全的俠女,包公身旁的「展昭」武藝高超,「楚留香」風流倜儻的身段……;加上金庸武俠小說的世界:弱者奇遇成強者後扶弱濟傾,各門各派獨特武功及奇門兵器的各領風騷……。幻想:有天我也能舞出一片刀光劍影(沒血腥的)的身段! 
       打小住在教師眷村中,曾瞅見隔壁伯伯家中收藏的真劍,幸運摸了一下感受沉甸甸的重量,卻無緣得見舞劍風采!兒時玩伴們也都拿著樹枝揮舞,扮起正斜雙方大戰的戲碼,滿足一下小小裝扮的江湖行! 


二、走圓夢路     
       就學階段中,大概只有被老師罰半蹲時最像馬步站樁之基本功,以及體育課中偶而有弓步左右出拳動作操練,生活中似乎就在沒有多餘的武術身影。一直到就業階段,因為擔任小學教職,當時推動民俗體育項目,所以教師群組彈腿隊,算是第一次真正最接近拳術的一刻!然而,都因比賽而練習,短暫無持續也無專業教練,隨著調校及再進修大學及研究所,結婚生子……等人生必然俗事,也就不曾再接觸。後來只在帶著自己年幼孩子等待科博館開門前,就近欣賞那群周邊練拳練刀劍棍的有閒人士。沒有付諸行動投入這我所愛(想像的)的運動!直到退休! 
       退休後幸運地在臉書上看到舊同事林寶珍主任分享練拳圖文,正好在住家一百公尺內的公園,感謝自己心動就馬上行動,加入了內家拳(太極拳、八卦掌及形意拳)的學習,感謝白義福老師在啟蒙路上的耐心細心陪伴!自106年春到111年春正好滿五年。其中,特愛八卦掌(接觸並學習四年): 
       愛這拳的走轉自如,不固定在侷促一處(活); 
       愛這拳的變化多端,上手下腳處處成招(奇); 
       愛這拳的方向轉換,擺扣成圓隨時換位(靈); 
       愛這拳的以動制靜,以步為本步步為桩(動); 
       愛這拳的姿態獨特,全身擰轉四肢圓活(美); 
       愛這拳的左右平衡,身體結構均勻訓練(均); 
       愛這拳的螺旋發力,鬆透關節串聯整勁(勁); 
       愛這拳的避正打斜,刀劍兵器獨樹一格(殊)......。 
所以,雖然要花費更多的心力去適應這拳種的特殊性,卻更有挑戰性與成就感! 


三、勤能補拙 
       剛到八卦掌委員會的總場時,看到來自四面八方各練習場的學員時,才知道學習內家拳的各據點比我想像的多,尤其會到總場的師兄姐們都是有心學習的菁英,相比之下,更惕勵自己要勤練! 
       我跟多數學員一樣,在練習八卦掌時要適應八卦掌的學習習慣不少。記得第一次接觸的拳架套路是鄒氏八卦掌,首次學習的器械套路是八卦雙劍。不同於在自己所屬練習場的學習,無法完全依賴教練,必須多些自主學習。從中卻也摸索體會更多學習技巧: 

       (一)基礎淌泥步與擺扣步: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1.淌泥步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從開始的定式原地站穩都難,到每一個細節要求的動態走,更加東倒西歪!個性急躁的我,長快走才覺得穩。究其原因都還在基本功不足:落胯夾襠使重心向中心穩,按照老師指導的步驟慢走,才能練出勁力。明白此,才更體悟細節之重要!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2.擺扣步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原則只一個,坐胯就能擺扣到想要去的方位。練習四步繞一圈,兩步面對圓心,兩步面對圓外,正好成為收式動作。記得用後腳當收式的起步,習慣就成自然了!這是我在霧峰場和師兄姐共同學習時分享的心得,也謝謝他們提問,讓我也有機會學習教的方法! 

       (二)擰身繞圈走身保持中正:避免身體斜向圓心方向,要把圓周當直線走,注意百會穴與會陰穴的連線,保持立身中正! 

       (三)適應右式的習慣:身為優勢手左手者,常會不習慣右式打法。所以記拳譜或打拳時,用內外腳及內外手來記憶招式會更好。 

       (四)眼神定位:走步時看圓心(對手眼之高度),打拳時看圓周。尤其走步時,避免盯著地上的標誌點或只朝腳尖方向看。打拳時,避免只盯手,而是主要看對手整體,僅用餘光看攻擊點。 

       (五)招式名稱: 
        對於初學者而言,動作已經不熟悉,又要記拗口的招式名稱,的確成了雙重困難!是以這也會令人想打退堂鼓。每個人習慣的學習方式不同,僅提供個人習慣的學習妙方:以先記動作為主,想想這招式如何對戰對手,用簡單的打踢切劈砍靠撞(不限專有名詞)......,配合動作方位轉進退......,先有動作記憶,之後再記拳譜名稱。哪天忘了名稱,仍能打出動作!最後再將動作與拳譜名稱 一一對應,就動作名稱合而為一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