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卦掌學習小訣竅分享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劉倩梅112.03.21 

【起】 
   用舊經驗來學新事物,可能是種助益,也可能是種障礙! 
   舊經驗與新學習的重疊性越高,則類化學習、舉一反三的順利銜接上就容易,如同認知學者皮亞傑所稱的基模的同化學習(備註1),在同層次的學習上,可以擴展廣度。例如:在初學13式太極拳中學到的逢沉必轉,之後將此學到的運用到37式、38式、64式、99式…等拳架學習,都是同理可證,只是因不同招式或前後招銜接方向不同而變化,但逢沉必轉的向下螺旋紮根是一樣的。所以,當拳友們在學習太極某拳架套路友心得後,學另外的新拳架,必然也更能得心應手,縮短學習時間。就是這個道理! 
       而當前後兩經驗的重疊性較少,需改變原有認知或習慣而重組基模時,有時緊握舊認知或習慣,反會舊經驗對新學習會造成牽絆,延緩對新學習的時程。但是當能重新認知或修正所學心得,反會更益獲得更高層次的學習效果。例如:在學習37式後再學習易簡太極拳,可能開始會覺得動作有些死板,但試著「倒掉杯中水,重新加水」,經過接受新模式,揣摩新練習習慣要求後,可以體會更多:以手肘為圓心的肢體運作太極體悟,就不會有原先的刻板印象!反而能更多方去理解:用各自九大關節為圓心的旋轉,如何整合九大關節一體旋轉! 
   所以,易學的有擴展廣度的好處。難學的有提升高度的益處。多元的學習,有助於我們更加認識拳術! 

【承】 
   通常,學太極的拳友們在初次接觸八卦掌的時候,可能會覺得:轉圈轉得頭昏;可能會覺得:打左式沒問題,打右式時手腳不協調;可能會覺得:擺扣步或淌泥步走的顛三倒四……;往往是初期,因身體的體覺不適應而未能持續或登堂入室,一窺八卦與太極相通與互補之處。 
   君不見前輩大師們,再拳藝增進的學習路上,往往太極、形意、八卦均普遍涉略,在各拳種間相互融合:使身體素質更趨於平衡發展,使拳術的體用更能合一。 
   是以,當接觸八卦掌而有所「難」時,也正是我們可以補不足之訊息。只要秉持多學多問多練,必能朝想「知難行易」的路途!末學有幸承蒙諸位八卦掌前輩、老師們的諄諄教誨,在初學東倒西歪抓不到重心平衡的淌泥步中,在七手八腳的胡亂動手的初期,經委員會強大陣容的教練團不放棄任何一位學習者的教學初衷下,終於越來越喜歡八卦掌的游身韻味,越來越感受太極八卦終極要求一致的靈魂。所以,鍾愛八卦掌! 
      尚在嗷嗷待哺學習路上的我,希望透過教學相長的歷程,來更上一層樓。所以挑戰委員會的鑑定,希望更多如資質平凡的我輩,能傳承更多學習小竅門,讓更多人能用更少時間及嘗試摸索中,體會打八卦掌樂趣!     
       以下,分享些小心得,希望對學習者有助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