茲將八卦掌的歷史沿革及基本技法列於下供參考

八卦掌的歷史沿革

        八卦掌,原名 “轉掌”,是一個以八卦學說作為拳理基礎,以繞圓走轉和掌法變換為運動特點的拳術。後世傳習者多以轉掌走圈為其基本練習形式,依循八卦八個方位的連線,其技法講究縱橫交錯、隨走隨變,其擊法講究臨機應變、以變應變,合於《周易》中 “剛柔相摩、八卦相蕩”,運動不息、變化不止之理,而慣稱之為八卦掌。

        關於此拳的起源,曾有幾種傳說。據考證,八卦掌為清代河北省文安縣朱家務村董海川〈約1813-1882年〉所創。此拳將極似道教 “轉天尊” 的繞圓走圈導引術和武術的攻防方法融合成基本運動形式.採用 “易理” 論述拳術運動規律,形成 “以動為本,以變為法” 的基本拳理。大約1866年,董海川在北京肅王府傳出八卦掌法後,其術很快盛傳京津冀,並不斷傳播各地。八掛掌的技術和理論體系也隨之迅速發展,形成了以牛舌掌和龍爪掌為特點的兩種技術風格。在八卦掌傳承過程中,董海川的弟子為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其中尹福、程廷華、史計棟、梁振圃、張占魁、劉寶珍、樊志涌、劉鳳春等,均為完善八卦掌體系,普及和提高八卦掌技藝作出了艱辛努力和重要貢獻。

    八卦掌以站樁和行步為基本功,主要掌法有老八掌和六十四掌。在八卦掌拳系中,不同支派傳習的老八掌、六十四掌動作均不盡相同。據載,董海川首傳轉掌時,固定的組合練習形式只有老八掌。其弟子及後代傳人將董海川平日所教授的若干招式編串成組,加以整理並發展為六十四數。常見的有經劉德寬初始整理、傳留於北京的六十四式,經周玉祥及其弟子高義盛增刪整理、流傳於天津的六十四手,經吳峻山改編、整理傳授於南京中央國術館的六十四掌,經沙國政豐富創新、留傳於雲南等地的六十四掌。

     近半個世紀以來,八卦掌得到了迅速發展。1961年,首次編輯出版的全國體育院校通用教材《武術》編入了八卦掌。1982年,北京市武術協會率先成立了八卦掌研究會。1993年,首席國際八卦掌聯誼會在北京和文安舉辦。1994年,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和中國武術協會推出八卦掌普及教材《轉掌八勢》。這些舉措,推動了八卦掌的普及和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