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中國傳統武術中太極、形意、八卦為三大內家拳,皆以道家思想為指導,因其 包含「天人合一」及道家理論基礎,此三門的表現形式雖各異,但其基本架構 、內涵、氣息理論體系皆含道。
從三才理論分︰八卦為天,形意為地,太極為人,天為空,輕靈飄逸,地為實 ,敦厚凝重,人為靈,圓活機智。
從勁力上分︰八卦力巧,形意力實,太極力靈。
從運動風格分︰形意如實心鐵球,八卦如旋轉刺球,太極如充氣皮球。
從技擊理念分︰形意如攻堅戰,八卦如游擊戰,太極如埋伏戰。
以道家圖上分︰八卦是太極圖外圍卦條,太極是中間陰陽魚圖,形意則是五行圖。
太極善化打,形意善截打,八卦善閃打!
形意拳之截打:奪機踐位,踏中門,以瞬間整勁正面截住彼之欲發之勁,不先 不後,使彼有其勁將發卻被鐵牆截回之感。 從三體式既舒展,相對心意拳既束 身,就體現了中途封堵,而不是心意既兩手不離心,兩肘不離肘!
太極拳之順打:是係彼勁將動未動之瞬,我即接定彼勁,不丟不頂,听引彼之 重心,順其勢而動,無論或進或退,我皆洽合之。只要彼略一失中,我即順勢 打擊其重心。
八卦掌之閃打:是係彼之勁將發未發之時,我能預知彼之走勁,隨彼之發力我 即通過走轉身、步法,避其鋒芒,並同時擊其因發力所暴露之破綻。八卦掌以 走為本,走中打,打中走,走中帶擰及螺旋勁,以動制靜。
八卦掌三十六歌訣
歌訣一:
空胸拔頂下含腰,拗胯拿膝抓地牢。沉肩墜肘伸前掌,二目須從虎口瞧。行掌時須將百會穴至會陰穴伸成一直線,如何做到-胸口之氣放鬆讓氣下沉,再 鬆腰落胯;身型下盤有向內裹,重心落後腳。身型上盤有向內裹,但須維持立身中正,方能使氣內斂固于丹田,易於督脈暢通其目的穩固下盤。沉肩、墜肘 、伸前掌,同時眼神、心意與掌一致結合。
歌訣二:
後肘先疊肘掩心,手在翻塌向前跟。跟到前肘合抱力,前後兩手一團神。後手曲肘於胸前,其目的是防護胸肋的作用,前手腕在下塌同時後手跟進至於 前手的肘關節之下或離一寸內。後手跟至前手肘有內合蓄勁,再配上步法變化 ,和前後手的位置轉換,如表裡勁又達一致,則爆發力無窮。
歌訣三:
步彎腳直向前伸,形如推磨一般真。屈膝隨胯腰拗足,眼到三面不搖身。這歌訣談的是腰胯以下之要求。後腳落胯使重心下沉穩住下盤,前腳往前探步或直入對方中宮,加上腰的左右轉,合於精氣神十足,始終向著圓心轉圈又沉 又穩如推磨般。
歌訣四:
一勢單邊不足奇,左右循環乃為宜。左換右兮右換左,抽身倒步自合機。練習八卦掌左右邊都要練,左旋右轉、右旋左轉,兩邊都要練到精熟,不論抽 身倒步都可隨機應變與機相合,自然得機得勢。
歌訣五:
步既轉兮手亦隨,後掌穿出前掌回。去來來去無二致,要如弩箭離弦飛。這談的重點是手腳的配合。手腳不能密切配合即讓對方得有機可趁,若手先無 腳即無根,勁力無從發起。後三句談的是後掌穿出攻擊、前手回是引進,其變換速度及一致性須如離弦之弓。
歌訣六:
穿時指掌貼肘行,後肩改做前肩承。莫要距離莫猶疑,步入襠兮是準繩。穿掌時要貼近前手肘再向前穿出,前後手距離自然以腰的左右轉形成對拉的對稱勁,同時緊密配合上步也須插入對方的內宮,穿掌就能發揮最大的作用力。
歌訣七:
胸欲空兮氣欲沉,背緊肩垂意前伸。氣到丹田縮谷道,直拔顛頂貫精神。這裡所談的是氣沉丹田各部位應配合做到之處,自可增長內勁。
歌訣八:
走時周身莫動搖,全憑膝下兩相交。底盤雖講平膝胯,中盤也要下腿腰。走圈時上身不準動搖,兩小腿互相交叉,下盤膝胯要平才能沉坐、重心下沉,中盤要落腰胯氣才往腿走。
歌訣九:
抿唇閉口舌頂齶,呼吸全憑鼻口過。力用極處哼哈泄,渾元一氣此為得。此談的是行掌中的呼吸法,發勁法。當勁力極大時須配合哼哈二氣泄,蓄勁時 吸氣入丹田、發勁時呼氣向外發,此氣貫串即渾元一氣得。
歌訣十:
掌形虎口要掙圓,中指無名縫開展。先戳後打施腕骨,鬆膀長腰跟步躦。這講的是掌法與掌的用法,虎口要掙圓、中指無名縫開展都是為氣含勞功。攻擊時掌先戳後坐腕,同時配合鬆膀長腰跟步躦,最後集中發放在坐腕的寸勁。
歌訣十一:
上步合胯倒步掰,換掌換式矮身骸。進退退進隨機勢,只要腰腿巧安排。上步合胯,倒步掰膝,換掌、換式時逢轉必沉。識機轉換進退,腰胯才是變換之主宰。
歌訣十二:
此掌與人大不同,進步抬前乃有功。退步還先退後足,跨步盡外要離中。此講的是八卦步的基本原則,進步抬前腿、退步還先退後足,跨步要用腰胯將 腿內旋上步。
歌訣十三:
此掌與人大不同,手未動兮膀先攻。未從前伸先後縮,吸足再吐力獨豐。掌勁的發放是手未動而膀先攻,膀的勁又源於腰胯的纏絲沉轉送出,配合吸吐,氣勁會顯的豐厚。
歌訣十四;
此掌與人大不同,前手後手力相通。欲使梢兮先動根,招招如是不得鬆。前手後手力通過夾脊、大椎相通,欲使梢節動是因為根先動所帶動。
歌訣十五:
此掌與人大不同,未擊西兮先聲東。指上打下孰得知,卷珠倒流更神通。聲東擊西、指上打下、卷珠倒流都是八卦掌的純熟運用,為始對方措手不及,而達致勝。
歌訣十六:
天然精術怕三穿,不走外門是枉然。他走外兮我走內,伸手而得不費難。三穿是八卦掌的重要手法之一,搭配向左向右的跨步步法應用,即可更輕易的 攻擊到對手。
歌訣十七:
掌使一面不為功,至少仍須兩面攻。一橫一直三角手,使人如在我懷中。所以八卦掌的手勢架定,一手化拿一手打,三角手既可守亦可攻,加上轉腰側 打勁力道無窮。
歌訣十八:
高欲低兮矮欲揚,斜身繞步不須忙。斜翻倒翻腰著力,翻到極處力要剛。對手高我採低向上攻、矮我由上往下攻,不採正面接應,而是對方正面攻擊,我則繞步側邊攻、對方側面攻擊,我則繞步正面攻。無論斜翻、倒翻都要靠腰 主宰,當腰胯轉到極處,其反作用力道更剛強。
歌訣十九:
人道掌法勝在剛,郭老曾言柔內藏。箇中也有人知味,剛柔相濟是所長 這談的是內勁的變化,當外剛時內柔、外柔時內剛,剛柔相濟才有持續的勁力 可發。
歌訣二十:
剛在先兮柔後藏,柔在先兮剛後張。他人之柔腰與手,我則吸腰步穩揚。前兩句與上訣同。後兩句是與對方接手後與對手的互動剛柔勁的運用關係。
備註:第一段原文地址:http://www.hkeasychat.com/thread-1643031-1-1.html其論談部份截錄 在介紹完太極、形意、八卦為三大內家拳之特色概念後,將切入主題「八卦掌 三十六歌訣」,此練功歌訣相傳是董海川的大弟子大內侍衛御前護衛全揩廷( 滿族)代筆,內容為董海川口述,目前依舊是各派八卦掌的總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