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代宗師:董海川
董海川(1797-1882),直隸省、順天府、文安縣、朱家務人。生有神力,自幼即以武勇名鄉里。性豪爽,行俠仗義,不以謀生為意。好遊歷,凡名山大川,多有其蹤跡。後往江蘇、安徽一帶訪友,迷路入亂山中。偶逢一老道,留住廟中,愛其才,傳以鍊神導氣之法,擊刺進退之術,皆向所未聞,習練數年後下山。
中年時,不知何故為太監,後入肅親王府當差,無人知其身懷絕技。當時滿清親貴受其祖先尚武風氣影響,多喜聘僱著名武師傳授武藝,或為護院。肅親王好武,府中護院頗多。護院總管姓沙,原為關外鬍匪首領,武藝高強。其妻馬氏,亦擅武藝,並善用絕把子手槍,百發百中,甚為肅親王所倚重。一日,王令護院獻藝,府中觀者如堵,肅親王忽要茶,董時司茶役,因觀眾將通路阻塞,無法往後院取水,乃越屋前往取之。肅親王偶然發覺,知董非常人,乃令其下場獻藝。董演示之際,忽如行雲流水,滔滔不絕,忽如驚鴻一瞥,轉瞬即逝,變化無窮,氣象萬千。王雖好武,所見亦廣,但從所未聞,大為驚奇,觀眾亦交相讚譽。沙某見狀不悅,要求與董比試。肅親王允之。惟連比數次,沙某皆敗,乃羞慚而退。肅親王大喜,遂改委護院總管於董氏。董固辭不獲,勉強接受。此事傳出王府,董氏始為北京武術界所知。
沙某敗於董後,氣憤難平,又以優差被奪,乃與其妻密謀行刺。有一夏夜,因天氣尚熱,董之寢室門窗深夜未閉。沙某以機不可失,遂囑其妻持槍由窗戶偷襲,自己則持刀由門衝入接應。馬氏潛至後窗時,董已警覺,待其探身窗外,舉槍欲發時,董已掩至身旁,將槍奪下,當場制伏。沙某見狀,乃棄刀下跪求饒,並懇請董收為弟子。董初不允,經沙某夫妻再三懇求,又以冤家宜解,只得俯允。
次日,此事傳出,肅親王本欲追究,因董之請求而作罷。惟此事已驚動北京武術界,好武之人無不既欽且慕,慕名來拜者絡繹於道。沙某夫妻於王府勉強居住,自覺無顏再留,不久竟不辭而去。
董後以年老,請准退休,搬出王府。好武者紛紛前往拜門學藝,董擇其中資質較佳,且武功已有根底者,收入門下。其教人之法,乃走圓圈,而於行動中變換掌法,習之既久,則縱橫矯變自然而生,名曰游身八卦連環掌。當時北京、天津及附近數縣,學習八卦拳者風起雲湧。往往有武藝高強者,來訪問比試,但均非董之敵手。董向不傷人,卻能將人制服,其名益高。
一次,董往關外遊歷,遇大盜數名。因素聞董之大名,盜首邀往山寨比武。董命對手各持兵刃同時圍攻,他四面迎拒,捷如旋風,竟無人能傷其分毫。群盜無不歎服,於是款待後恭送下山。
董因功夫已入化境,警覺性極高,動作變化更出人意表。有一夏日,大雨之後,寢室牆忽塌。當時董正閉目盤膝,端坐在靠牆的炕上。室內門徒大驚,急視董,已不見。四顧,董已坐在室內另一側椅上,身上塵土皆無。又有一深秋午後,董午睡。門徒恐其受寒,乃提被躡足至床前,輕覆被於董身。不料被才放下,人已不見。驚而回顧,則董已坐在靠窗椅子上,說道:「怎不說話?使我一驚!」又一日,與客人談話。客人舉杯飲茶後,因注意聽董講話,放茶杯時,未注意茶几,將茶杯放空。在茶杯向地上墜落瞬間,董一個箭步竄上前,將杯子接住。凡此種種,軼事甚多,不一而足。
清光緒六年冬,董海川去世,壽八十四歲。弟子尹福等,葬於北京、東直門外,榛椒樹東北,紅橋大道旁,並立碑略敘其事蹟。所傳高足,最著名者,有尹福、程廷華、馬維祺、梁振普、史季東、李存義、耿成性、劉鳳春、張兆東等。
【按】關於董海川的傳說駁雜不一,本文內容主要取自《中國武術史料集刊》(1974年,教育部體育司編印),下文「其他名師」部分亦多參考該書。原篇名為〈八卦拳之研究〉,作者周劍南,生於1910年,為臺灣著名武術史研究專家,學風嚴謹,言不浮誇,其文頗具參考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