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華傳統武術源遠流長,博大精深,八卦掌是其獨樹一幟的流派,與太極拳和形意拳因爲武學拳理相近,主要都是以內功爲主,逐漸被歸類爲“內家”;其中八卦掌由於面世較晚,武學內涵上汲取了各家之長,並配合吐納、意識導引和運動規律發展出與眾不同的拳術風格,它摒棄傳統武術握拳出擊,直步進退的慣性,採取直掌趨避、走轉變換掌法,側面迂迴的技擊戰略,使八卦掌更顯靈活矯健也提供了習練者多元的的選擇及鍛煉。
董海川爲八卦掌創始人, 董海川 河北省文安縣朱家塢村人,生於西元一七九七年十月十三日,時爲嘉慶二年間,卒於清光緒八年,西元一八八二年十月二十五日,享年八十五歲。
一門武術的形成非一朝一夕,八卦掌源頭因資料不完備無從考證,據傳八卦掌原爲道家的“周天術”出自道家的養生功夫明末清初,江皖間玄門修真的道士,在穿林轉樹之際,導引吐納,翻身運掌,由道門「轉天尊」之功,推衍轉圈運掌之術,創下了性命雙修的「周天術」,有善法自然之意。因為取法天地間生剋制化之理,蘊藏八卦九宮之變,也稱「八卦掌」。因蓄勁渾厚無端,出手滾鑽爭裹,翻身換掌,夭矯如龍,亦稱「龍形八卦掌」。清代咸同年間,董海川至南方習得其術,以八卦掌絕技折服群雄,名動京師,乃將八卦掌帶入武壇。董公聚前人智慧,以自身上乘武學造詣加以整合,才有八卦掌問世,在武術發展史上貢獻卓著,實爲一代宗師。
董海川於北京傳藝,授徒者眾,且多爲帶藝投身,所以自董公之後發展出許多不同風格的八卦掌流派,其中較廣爲人知有程廷華爲代表人物的“程派”,以尹福爲首的 “尹派”。程氏八卦掌以“龍爪掌”為基本掌型,其掌法的特點是屈腿淌泥,橫開直入,擰翻走轉,舒展穩健,勁力沉實,剛柔相濟,善擺扣步,以推,托,帶,領,搬, 扣,劈,進見長,螺旋力層出不窮,擰裹勁變化萬千。用擺扣步進行身形轉換,多雙擺雙扣,運作舒展大方,其風格為大開大合。走轉擰翻,行雲流水,連綿不斷,圈中有圈,層層不斷,形成了一套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“遊身八卦掌”。
尹派八卦掌以“牛舌掌”為基本掌型,其掌法特點是屈腿趟泥,以自然步走轉, 步子小,趨於急行,以足碾地橫開斜進,擰翻走轉,進退直接,多穿點,動作剛猛,以冷,彈,脆,快,硬見長。重腿法,步眼和腰身,身行變化簡捷明快。後世流傳的八卦掌多與這兩種流派相關。
八卦掌發展歷史雖只有一百四十多年,在學習上卻有完備的訓練系統,我們就八卦掌幾個重要特色簡單介紹:
基本步型: 蹚泥步及擺扣步,八卦掌的運動特點以“走”爲先,在學習八卦掌中蹚泥步至關重要,八卦掌是建築在蹚泥步的基礎上做繞圓走轉,身型要求上虛下實,持身中正,行如漂木,兩腿要求緊檔吸胯,兩膝相抱,步如蹚泥,邁步時要求腳尖微下壓,前腳搓步行,如在泥水中蹚行,探步而行,重心在後,前進時交替移轉,五指抓地,身體不可起伏,呼吸要求細長深勻。八卦掌除了蹚泥步之外,還有扣擺步,走時講究外圓內方,步法外步裏扣、裏步直邁,八卦掌傷人不見形,有暗手暗腳,暗腳即是扣步和擺步。
基本掌型:
一、“龍爪掌”虎口撐圓,拇指外張,四指內抱,食指上頂。該掌形虎掌式的運轉曲線圓活,弧度較大,千回百折,形成螺旋勁力。
二、“牛舌掌”出掌形似牛舌故名。四指併攏,拇指內扣,出手冷脆快,富彈抖力,掌的運用軌跡接近直線,
腿 型: 走轉時曲腿微彎,身體下沈,移步兩腿形似剪,腿法用以擺扣踢曲,兜崩翻踹,劈蹬截切。八卦掌有明腿、暗腿之用,但以腿掌齊至,暗腿为主。上腿带動胯部,小腿后膝带動踝部。
身型身法: 八卦掌身形似游龙,腰如轴立,身型要求肩要沉,裏肘要墜,掌要翻,指要領,眼視手背外,外手部份,肩要垂,內臂要夾,肘對心,指對肘下, 胸要合,背要弓,腰要擰,肛要提。身法講究擰裹鑽翻,圆活不滯,身随 步動,掌随身變,步随掌轉,上下協調,擰旋走轉似流水,上下翻動如矯龍。
八卦掌的鍛煉方式分爲三個步驟:
第一個步驟是要規規矩矩練定架子,達到基本靜型技法的要求,靜型技法歸納如下:
提頂順項,鬆肩垂肘,暢胸實腹,縮肛溜臀,搿膝扣趾,梢擰根定,身如擰縄。
第二個步驟是練活架子,將基本步型配合掌型身法,先以直趟練習法漸至招熟,再練
擺扣成圓,通過不斷換步練習使身法輕靈、步法沉穩。
第三個步驟是練變架子,變架子是隨意變化招式,隨意拆招穿插練習,靈活運用。
八卦掌是許多前人的智慧心血,習練八卦掌若配合吐納能意動生慧,氣行百孔,對身體健康很有幫助,文化遺產不單指有形物質,還有無形的文化資產,存在在我們的精神血脈和生活周遭,武術便是其中之一,做爲武術愛者雖不能使其發揚光大也能拾起小小的火種,當一名默默的文化傳遞者。
參考資料:
*中國武術史料集刊〈八卦拳之研究〉作者周劍南
*柔身連環八卦掌概說 吳國正著
*百度 八卦掌
*八卦掌鍛媡 姜容樵